第七章 进学习武-《血色大明之末世中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两个相公见进学榜上有那几个被他们排在下等的童生,很是奇怪,便问周学台:“这几个童生的文章我二人是仔仔细细,反复看过的,着实不够进学的资格,学台大人为何将他们提上来?”

    周学台道:“此地地处边塞,民风剽悍,动辄做出法外之举,难得有这一心向学的,略微提携一些,有个功名拢住他们,也好为别人做个榜样。多几个不成器的秀才总强过多几个不事产业的盗匪。”

    两个相公听了,连连拜服,说道:“小人眼光短浅,不曾想到学台大人是为着社稷民生着想。”

    周学台摆摆手道:“如此,二位先生便出榜吧?”两个相公领命,不一刻,书好了榜,找两个公人贴在贡院的墙上。

    发出案来,进了学的照例要来贡院谒见的。李羡之排在案首,第一个入内,见了周学台,拜了一拜,起身立在一旁。

    周学台道:“你的文章意境、见识着实是有的,金老师也正是因此推崇于你。不过你万不可自满,若要在科场得意,还需努力锤炼文字不可。眼见新科在即,切不可放松了。”李羡之深谢过,退了出去。

    周学台又将进了学的秀才们一一唤进来,点着文章嘱咐了一番。谒见完了,已是傍晚,周学台胡乱歇了一宿,次日摆开仪仗启程。诸秀才都来贡院相送。

    李羡之因与之有渊源,便骑了匹马,送出十里外。周学台见无人再跟来,便令驻轿,唤李羡之近前。李羡之下马,轿前打恭。

    周学台道:“恩师操劳国边事,我又身负皇命,两边都耽搁不得,不能当面道别。”说着,从袖中拿出一封信,接着道:“这是我与恩师作别的信,待他老人家回来,你替我奉上。”李羡之接过信,贴身放好了。

    周学台又道:“只因身负着皇命,恐落人闲话,这一向未能与你亲近。不过看了你许多文章,也知道了你的肚肠,日后你的功名,是要远胜于我的。我回省府,专一等你来乡试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听周学台夸自己,忙谢允了。周学台起轿去了,李羡之自上马回府。

    这时,李家阖府上下都知道公子点了案首,自然欢喜一场。老爷李明善更是喜得合不拢嘴,忙着指画仆人准备庆贺的排场。

    李羡之回府之后,便先来见父亲。他几乎转遍了整个院子,方才找到混在仆人群中忙前忙后的父亲。上前打恭请安毕,说道:“孩儿不过只是进了学,犯不着如此排场。”

    李明善笑道:“这是咱李家几代人都不曾有过的大事,庆贺一番,还是要的。你且回房去,这里不必你操心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见父亲兴致难减,便不再说了。李喜儿、如意、韩川儿、金顺儿四个书童围过来,朝着李羡之讨喜钱。

    李羡之将荷包中的几两碎银子尽数掏出来,分给四个书童。四人接了银子,满心欢喜干活去了。当日准备停当,就在府中摆了酒,将城中相熟要好的人都请了来,阖府上下庆贺了一番,直到夜深,方才尽兴散了。

    李羡之敬了半夜酒,累的骨头都散了架,回到房中,倒头便睡,直睡到日上三竿。

    过了几日,金巡抚巡边回府。李羡之具了礼品前往衙中拜会,并将周学台的书信一并带了去。见了金巡抚,李羡之磕头请安,奉上书信。

    金巡抚拆信匆匆一览,里面都是些告辞的话,便把信放在一边,对李羡之道:“你点了案首,不仅是文章作得好,或多或少,还有我的面子在里面。隔年便是乡试年,你还需努力读书才是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恭敬道:“学生谨记教诲。”师生两个又说了些闲话,李羡之起身告辞回府。

    此后,李羡之谨记着金巡抚与周学台的嘱咐,每日埋头在府中读书,准备乡试,除了时常至巡抚衙门拜见金巡抚之外,不问别事。

    一日,李羡之从抚衙坐车回家。忽听轿外一阵马儿嘶鸣,掀起车帘往外看,见十余骑士从旁边呼啸而过。匆匆一瞥,依稀看见为首一人面皮黝黑,二十四五年纪,生得膀大腰圆,坐在马上,似一尊铁塔一般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