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-《汉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冒襄在尖着嗓子嚷,他无疑是继王翊之后,尚有资格在朝堂上可以嚷的人。
    不是冒襄文名在外,也不是他的阁臣有多尊贵,而是他的身后,站着一个人。
    当然,这个人的影子,也不是全能的,可以遮挡一切风雨的。
    譬如马士英,他就只能缩在大殿的角落上,哀怨地扫视着每个在嚷的人。
    不是马士英不想参与,实在是他每上一前,便会被啐回来。
    这可不是假啐、干啐,那是实啐、湿啐啊!
    用那些人的话骂,“汉贼不两立”或者是“某不屑于奸倿为伍”亦或者是一口啐出,斜眼以对,竟连句话都懒得骂。
    人哪,就是不能做错事……不对,准确地说,人哪,要么别做错事,要么,就将错事做到底!
    千万别回头,苦海无涯,回头无岸!
    朝堂上争论的,并非在是如何在鲁王,不,是皇帝和监国之间选择,也不是争论是驰援皇帝护驾、迎新皇入京主事,还是响应此时已经风生水起的各卫兵马“勤王”。
    他们在争论的是,朱以海秘密登基和吴争自封监国的合法性。
    这事就古怪了,难不成如果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,是不是该废了皇帝和监国?
    这些人哪,往往在隔靴搔痒,总是抓不到真正的点上。
    ……。
    建兴朝真正掌握实力的有三人。
    按实力顺序分别是吴争、夏完淳和廖仲平。
    如果排队这三人,那么,可以分责任的说,应天府就只是个架子,最多是个花架子。
    表面光彩亮丽,事实上,不用推,风一吹就倒。
    倒不是刻意贬底文臣,而是他们终究是不明白,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。
    他们更愿意使用他们习惯的方法——讲道理!
    激进点的,那就是上疏、弹劾,再疯狂些的,那就站在朝堂上,指着皇帝的鼻子骂,骂到唾沫横飞,好了,名声有了,是为诤臣,理应归为清流之列,世间便又多了一个刚正不阿的大先生。
    真就是这样,大明朝自从朱元璋死后,就是这么过来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