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出海寻贼-《血色大明之末世中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时,周把总的船向外划了一箭之地,李羡之也令水手望着黑影跟了过去,靠在周把总船边,朝着山顶上望去。

    许久,方才在望见远处半山腰的地方隐隐有火光传出来,仔细看时,又没有了,忽明忽暗,很不清楚。

    李羡之要再靠近去看,周把总不许,道:“此处水浅,礁石密布,若再靠近,免不了要触礁的。远处那光亮忽明忽暗,定是一处山洞,想必是海贼将营火点在洞口里面了。如今既找到了贼人藏身之处,待回去禀明上峰,调了大兵来剿,不怕走脱了他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望着火光传来的地方,久久不见再亮,心中总是不实。只是周把总一再地打包票,他也不好再说什么。于是就如来时一样,仍旧哨官的船打头,一溜往回划。待回岸时,天已经蒙蒙亮。

    周把总又留李羡之在乍浦,洗脸漱口,吃了茶点,然后写了呈报的公文,就说平湖官、兵不辞劳苦,连夜出海,已找到海贼,数量未详,请发大兵会剿云云。写完了,周把总让着李羡之先押了字,然后自己也签了,派一名快马,直送到巡抚衙门里去。

    且说平湖距首府杭州亦不甚远,陆路有快马,水路有快船,不及半日便到。公文送到抚台衙门,门吏接着,转到巡抚大人案前。

    此时,李羡之先前所发公文亦才到不久,巡抚大人正对着发愁,不知如何是好。此刻又见有平湖县军报来,以为又有地方遭贼,不禁大惊,忙拆开来看。看了几行,见是同一桩事,稍稍放心,待看完了,见贼人踪迹已经找到,心里的石头立时落了地。可又一想到既发现了贼人踪迹,便要用兵。两浙的帅印虽掌在他手里,但用兵打仗却是半点也不懂,思来想去,刚放下的心又高高提了起来,兀自在那里叹气。

    这时,一个腹心的幕友老夫子进来禀事,见东翁满面愁容,不住叹气,便问其缘由。抚台大人便将这桩事前后细说了一遍。

    老夫子道:“这样的事何劳军门大人挂心?两浙地界,上有都、布、按三司,下有各处分巡、守道、总兵、参将诸员。大人只消下一道札子,问平贼方略,选能干之员,将此事尽数委了他去办。将来事毕,若胜了,则是大人调度有方,朝廷叙功,必推首勋。若有不利,则可将过错全部推到该员头上,朝廷降罪,大人亦可免了干系,岂不两便?”

    巡抚大人听了,深以为然,满面愁云顿时消散,道:“如此,还劳烦先生动笔,代我拟了这道手书。”

    老夫子满口答应,就在抚台大人书案前研墨,挥笔拟写手书。不一刻写好,巡抚大人亲自过目,连连称“好”。然后令书吏誊抄,分别送往驻杭州各文武大员府上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,一齐到抚院官厅聚齐。都、布、按三司自不必说,粮道、盐道、兵备副使及各路总兵、副将、参将、游击能来的也都来了。满满当当挤了一屋子。

    巡抚大人出来,众官一体参拜,都、布、按三司官品高过巡抚,只是欠身行礼。其余众官则文在前,武在后,黑压压跪了一地,有几个竟被挤得跪到了门外。巡抚大人下阶还礼,然后升座,与众人议事。

    巡抚大人道:“自嘉靖年始,倭寇犯境,乃成巨患,幸而有戚少保剿绝之。然而近年来,又有复燃之势,常有余孽登岸滋扰。日前,一股倭贼窜入平湖境内,杀伤人命,掳掠妇孺,手段之残忍,令人发指。本院以为,百姓不能不救,贼不可不剿。因此请诸公来,议一议用兵方略。诸公尽可各抒己见。”说完,望着众人,等待回应。

    厅下众官个个皆低下了头,望着脚背,一言不发。布政使度知巡抚大人用意,便道:“仅看平湖军报,不过是小贼入境。虽已寻到海贼巢穴,却不知人数几何,闻风而举大兵征讨,势必耗费巨万,恐怕两浙财赋难以支撑。况且巨石击卵,虽胜而无功,若再传扬出去,定会惹得人言汹汹,说两浙官场尽是胆小怕事之辈。依下官之见,不如责令平湖县探清敌情,然后从长计议,酌力用兵。”

    诸文武官员正为没有清闲日子过发愁,见布政使大人如此说,没一个不赞同的,连声附和成一片。

    巡抚大人本想捉个倒霉鬼,未料被布政使大人一番话搅了,很觉没趣。好在布政使大人只是要拖日子,于他亦是无损,而且人家言之有理,也不好不听。于是下令各沿岸堡寨严加防备。一场议事就此一哄而散,诸员把公事高高挂起,各自散入夏日杭州的柔媚之乡中去拥红倚翠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